作为千年文脉的大运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从历史延续性来认识中国的重要文本。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大运河绵延上千公里,流经8省市,沿线丝绸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商贸文化等遗产形态各异,特色鲜明。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及沿线各地方大运河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整理工作的持续深入,大运河文化被重新激活,运河+文创、运河+体育、运河+科技、运河+餐饮、运河+服务等一大批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新业态竞相涌现,一种基于大运河文化历史场景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新形态逐渐形成。
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沃土。大运河历经千年演变,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脉,有其文化遗产属性,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形态。大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运河,融合了各类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制度管理,在其流经的区域更是衍生出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成了跨空间、跨时间,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系统。大运河既促进了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文化格局的改变,也为沿线各地的人民提供了新的生活生产经验,改变了其物质和精神世界。大运河的开凿与营运蕴含着中国人民开拓进取、改造自然、不畏艰辛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融合共生的文化品质,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赓续大运河历史文脉的目的是要面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建设也要面向当代,不仅要从时间、空间等层面梳理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形成脉络、文化体系,重审其在经济、生态、精神等层面的价值与定位;更要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树立活化思维,坚持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结合起来,与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创造出更多既能反映大运河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又能不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新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符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需求。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建设主要着力在传承与再生两个维度。传承方面,主要依托大运河遗产核心资源,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展览展示、大运河文化申遗,以及相关大运河文旅活动。再生方面,沿线各省市依托创意产业集聚与文化消费的创新优势,推动大运河沿线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创意产品开发,通过大量举办大运河文化相关的节庆、会展等活动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播与消费。当前的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已与沿线各地地域文化生产、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融为了一体,既承载着沿线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延续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成为展现中华文明连续性与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范例。
推动运河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发展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时代新文化融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2019年以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纳入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中。作为一项系统性文化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赋予了运河文化新使命、新价值、新生态、新景观、新机制,代表了运河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为其全面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要持续优化文化场景。体验消费时代,文化空间、艺术环境、身体、物品之间的审美联动而形成的场景,具有着重要的消费潜能。大运河作为历史文化场景,是一个文化聚集体和潜在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场景消费有着先天的契合性。培育大运河文化场景消费,要持续优化经典历史文化场景的呈现及其消费属性构建,让“活过”的文化成为“活着”的文化;要与新的科技文化消费、大众文化消费、历史文化消费等新消费业态融合,创新文化场景业态;要注重大运河文化与沿线各地方文化的结合,增强其在地属性,强化大运河文化场景的差异化,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要实现从大运河文化场景消费到场景式生活范式的构建,增强大运河文化空间的日常化,及其与集体经验的互动,让沿线民众切实成为运河文化的生产者、守护者。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要树立协同性发展战略。大运河流经不同城市,涉及众多文化领域和文化主体,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系统,敞开的是一个多元治理空间。近年来,沿线各省市积极探索运河文化协同发展模式,如浙江已推出近10个一体化协同标准,搭建“浙里好玩”和“智慧文化云”等服务平台,深化文旅的融合发展。这些经验可进一步扩展到大运河文化带与文化公园建设领域,除了在制度、规划、标准、产业、保护、研究等层面展开联动协作,还要注重大运河文化与社会民生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文化引领下的运河“共民”理念。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要注重美学意识的赋能作用。美学意识倡导的是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体系和审美标准基础之上使大运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重视美感对文化内容和形式的整合作用,以及对生产与消费流程的审美活动化筹划。美学意识的核心是发挥审美活动对美感共同体的营造,培育一种运河美感共同体,使大运河文化散发出在在地文化情境下的审美吸引力。大运河是蕴涵丰富的美学宝库,在其历史传承过程中,因其应运而生发的各种审美活动、审美作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思想,都应当在美学意识的集合之下,共同为运河美学体系建构而服务。美学意识的赋能,除了继续聚焦在大运河的各类景观、文艺作品、民俗生活领域深耕之外,还要在实践领域将美学意识赋能在各文化主体环节,强化生产主体的审美创意能力与审美品位,提升消费主体的美感领域与审美鉴赏能力。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当前,数字技术已逐渐运用在运河遗产监测、展示工作中,诸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大运河(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等建设,已初步彰显了科技的赋能作用。未来,科技的赋能作用可着力在两个层面持续优化:一方面,继续完善大运河文化的数字生产体系,聚焦在文物保护与展示、大运河文化教育等薄弱环节,提升大运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提升数字化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整合大运河沿线的运河文化资源,在数据服务、电商服务、直播带货等领域持续完善大运河文化科技业态,提升大运河文化消费的活力,助力构建现代大运河文化市场体系。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