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图腾,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部署一以贯之,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展示中华文明壮丽画卷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有非遗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但仍存在系统化保护薄弱、文化价值凝练不深、传承传播创新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构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数字+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非遗文化的精准保存上。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非遗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保存,利用技术手段将其转换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资源,从而构建起科学、系统的非遗数字化数据库保护体系。数字与技术的融合不仅确保了非遗文化的准确、高效保存,还为非遗的创新及研究提供了便捷的检索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应用场景的不同,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首先,区域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数字化保护的一大挑战。发达地区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上已走在前列,在一些中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则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宝贵的技艺可能因为缺乏记录和传承而逐渐消失。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非遗保护领域,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受到限制,使得一些地区的非遗文化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此外,即便有一些数字化尝试,也可能因为资源建设重复、质量不高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区域合作,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其次,数字技术能够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数字格式,进行有效的导入与输出。例如,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的拍摄、录音和数字整理,以及利用3D、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实物进行数字化场景搭建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保存手段易损坏、易丢失的问题,还使非遗文化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传承与传播。对于一些濒危的非遗文化,数字技术还能够提供修复的可能性,对老旧资料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风貌;或者通过数字模拟技术,对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复原。“数字+技术”方式不仅保护了非遗文化的完整性,还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支撑,使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非遗。通过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非遗,参与非遗的学习和实践,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非遗文化内核的当代价值
非遗的真正价值除了传承技艺,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核。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对非遗背后精神文化和象征符号的挖掘,实现文化内核的当代再生产。以故宫为例,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以及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通过数字故宫建设、数字展览、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等“数字+文化”的创新举措,成功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故宫“火”了起来。数字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字非遗还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意义的文化表达。
非遗作为当下中国的精神图腾符号,以其独特的魅力尽显文化自信。目前,全国有6700多家非遗工坊,但是对非遗文化内核的挖掘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非遗文化往往深植于民间,其传承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较于国家级、省级非遗的繁荣景象,市县级非遗却面临着走向没落的困境。由于资金匮乏、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以及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市县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许多珍贵的市县非遗项目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这使得非遗文化内核的挖掘变得更加困难,更需要深入理解和解读那些已经逐渐消失或正在变化的文化基因。其次,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记录和整理。这导致许多非遗文化信息难以被全面发掘和保存。同时,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等问题,非遗文化的内核价值也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此外,非遗文化内核的挖掘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然而,目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仍然面临一定困难,这限制了非遗文化内核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最后,非遗保护工作还需要对非遗文化内核的当代解读,通过非遗文创等有效方式,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将非遗元素与时尚、家居、建筑等领域相结合,推动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形成创新的产品和生活方式,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激活当代社会精神需求与文化价值之间形成深度对接。
重塑非遗文化精神繁荣兴盛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非遗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历史记忆,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剪纸、书法等,这些非遗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对于促进文明互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非遗数字化广泛的覆盖面和高效的传播速度,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非遗文化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触达更多人的心灵。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非遗可以被记录、整理、展示和传播。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同时传承人也可以根据非遗文化的情感表达,讲述他们的故事,增强与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其次,在当今时代,非遗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心灵的纽带,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通过非遗的展示、交流、活动、展览等,为各国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展示窗口。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更让外国朋友有机会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通过非遗的互动与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共鸣,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与智慧,实现非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最后,尽管数字技术不能取代人类的互动,但它仍然可以以创新的方式超越时空局限,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保留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可以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
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应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文化内核的现代转译中寻求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更重要的是非遗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传播探索中实现文化与精神的双重价值,在全球话语体系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