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可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重要保障,中国经济需要大力提振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充分发挥扩大消费对稳增长的
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明确提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
从措辞变化来看,此前“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拓展到现阶段的“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放在“提高投资效益”之前,凸显了2025年以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具体来看,2025年提振消费政策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部署。
一是促进居民增收减负,从收入端加大消费支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动者技能提升增收”。多方位加强对居民收入的兜底将是2025年提振消费的首要工作。
二是加力实施“两新”政策,从场景端拓展消费增长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2025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增加支持“两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国补扩围至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类数码产品。总体来看,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将围绕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等方面综合发力,拓展消费增长途径。
三是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端激发居民消费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围绕“服务消费”展开重要部署。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0项重点任务,首次专门就服务消费发展作出系统全面部署。预计2025年服务消费将从优化基础性服务消费供给、激发改善型服务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等方面联合发力,共同推动我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提振消费被视为
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振消费被视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中国消费不足的程度、原因,进一步出台有力度的政策,才能让中国居民能消费、敢消费,加快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背景。消费、投资与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力点。基于凯恩斯交叉模型,经济总产出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构成。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演变,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出口面临诸多挑战。投资虽能在短期内强力刺激经济,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投资易引发产能过剩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消费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经验支撑。回顾近年来经济运行状况,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器的角色至关重要。从总量数据看,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疲软,但国内消费市场韧性十足。2024年1—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202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或达60%,将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实践依据。从各领域情况看,消费是促进生产与关联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服务消费方面,2024年国内旅游消费达80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5%,旅游收入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20%。文旅消费不仅带动景区、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收,还催生在线旅游平台、乡村民宿、文旅创意产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在商品消费方面,线上消费持续保持高增速,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至30%,达到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以直播电商为例,全年直播带货场次超1亿场次,参与主播人数超1000万人,带动大量中小微企业产品销售增长,激发了市场活力。在大宗消费方面,房地产市场虽历经调整,但改善性住房需求逐步释放,带动家居、家装等关联消费增长,汽车消费在政策刺激下,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续的影响下,销量再创新高,为制造业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经济实践充分证明消费对稳增长的核心支撑作用。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进一步提振消费无疑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达成规划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大盘的战略抉择。
当前提振消费的难点
尽管我国消费市场有巨大潜力,但提振消费方面仍存在诸多现实阻碍。我国居民收入在总量和结构上有待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仍有提升空间,居民消费仍存“后顾之忧”。
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缓。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提振消费的核心在于改善居民收入水平。2022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4.7%~6.5%区间震荡,较新冠疫情前三年的8.5%~9.1%区间有明显下行趋势。从工资性收入看,受内部宏观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及外部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工资增长放缓。新兴产业虽蓬勃发展,但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高,吸纳就业规模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产业岗位流失,居民就业增收面临结构性压力。从财产性收入看,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居民资产缩水、财产净收入走弱,拖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根据《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估计:1978—2019年》测算,2019年住房资产在我国居民资产中占比超60%,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中占比约32%。近三年来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下跌幅度约15%,按比例估算居民资产因房地产市场震荡缩水约9%。同时,近期金融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进一步拉低了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拖累居民消费能力。
二是我国收入分配机制有待优化。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新增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会逐渐减少。我国高收入群体消费能力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更多关注储蓄及投资,且近年消费有下行趋势。根据胡润《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2023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家庭年均消费金额下降11%,日用奢侈品、房屋维护等消费支出下降明显。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较高,但收入水平受限,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压力下,可用于日常消费及改善型消费的资金也显不足。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居民消费意愿与对未来生活保障的期望密切相关,社会保障措施对低收入人群消费具有重要的“兜底”作用。当前我国居民家庭资产负债仍有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但社会保障整体投入水平相对仍然较低。偿债负担、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叠加新冠疫情冲击及其造成的“疤痕效应”影响,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偏高,消费存在“后顾之忧”。
虽然消费潜力释放仍存堵点,但政策端已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未来将围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方面精准施策,补齐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短板,稳定居民预期,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作者 高洁为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靖东为香港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5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积极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