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深潜大西洋首潜合影
中国大洋83航次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搜索、定位和证实多处活动热液区,圆满了南、北大西洋15个热液区下潜,获取了热液喷口区域温度、甲烷和氢气等第一手环境数据,采集到盲虾、贻贝和蠕虫等宝贵的深海热液生物样品以及硫化物、玄武岩和沉积物等深海地质样品。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样品有助于深入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
中国大洋83航次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调查成果,认识了大西洋中脊热液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连通性规律,丰富了大西洋中脊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助力人类更好地关心、认识和保护深海,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永福表示,这次大西洋科考是利用蛟龙号载人潜器,到大西洋开展资源环境的调查,重点对海底的生境进行了调查,对海底的地形地貌、海底生物的空间分布,及生物的联通性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生物和地质样品,“这让我们对整个区域的深海认识,对未来的深海科学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天9潜”和3个晚上不眠不休
中国大洋83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了中国大洋工作布局的新拓展。科考队员们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克服调查任务重、区域跨度大、作业时间紧、海上条件复杂等困难,科学决策,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记录,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精准作业能力。
据了解,本航次是蛟龙号首探大西洋,20多名科学家,及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到深海,在大西洋的洋中脊进行科学考察,获得了宝贵的数据和样品。不得不说,是“9天9潜”“7天7潜”这样的高频次下潜,保障了宝贵资料的采集。
谈及“9天9潜”,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高级潜航员、中国大洋83航次深潜作业负责人唐嘉陵说,即便是在除夕的晚上,他们也在深海执行任务,“这也验证了蛟龙号装备效率越来越高,保障团队的保障质量也越来越高,才能让我们在大西洋的复杂海况下,高频次地完成作业?!?/p>
对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大洋83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学伟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下潜,证明中国设备越来越可靠,性能越来越优良,“当然,这其中,饱含了整个团队所有人的默默付出。每个航次,都会碰到海况非常恶劣、重大装备出现小故障的情况,我们的蛟龙保障团队可以连续3个晚上不眠不休,通过极端负责的态度,把故障排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p>
19家科研高校和技术保障单位共同完成
据介绍,航次期间,还开展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2024年4月14日-17日,“深海一号”船停靠佛得角圣维森特岛明德卢市码头期间,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和中国驻佛得角大使馆共同举办了以“促进中-佛海洋交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佛得角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放日暨海洋合作交流活动。中佛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双方应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借助佛得角的地理区位优势持续开展科研合作和交流,共同打造海洋科技、气候变化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平台,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据悉,中国大洋83航次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总体组织与指导,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9家科研高校和技术保障单位共同完成。据介绍,接下来,蛟龙号将进行2个月的休整,下半年和明年,还将执行重要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青岛蓝谷锚定海洋科学城的目标定位,科技创新不断实现全新突破: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2个,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达400余人。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历时164天,圆满完成科考任务,“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抵达青岛母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