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愈加广泛多样。人脸识别技术在满足人们对便捷和高效需求的同时,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带来巨大挑战。对于“刷脸”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热点话题,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对此进行解答。
探讨我国在人脸识别信息保护方面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多年来,我国在人脸识别信息保护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和贡献?
张凌寒: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愈加广泛多样,我国从立法、执法层面对人脸识别规制做出了诸多努力,媒体、公众也大大提高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2年出台了人脸识别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2022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5件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李某利用“颜值检测”软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选。司法判例中,一系列民事案例也逐渐在实践中确立了门禁、识别等不能仅通过人脸识别方式,还要为用户提供其他选择的判例。
解析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在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什么?
张凌寒: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多类场景中,存在两个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和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问题。两个现实问题来源于人脸信息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人脸信息的唯一性。唯一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人脸不可伪造具有唯一识别性,因此银行、公安、老人社保认定等应用场景均不再需要本人到场,可依据人脸识别认定,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唯一性带来的现实问题则是,人脸信息一旦泄露不可补救,数据安全风险较高。更换人脸信息极为困难(整容不现实)。如小区物业推广人脸识别,但它根本没有动力和财力升级系统、维护数据安全。安全问题有短板效应,数据安全一般是出在水平最低能力最差的地方。第二个特征,人脸信息的随身性。当身份标识是可以依照自然人意志出示和隐匿的时候,我们会有安全感。比如我可以决定哪里出示身份证,哪里不。但是人脸识别使得出示身份成为了个人无法拒绝的事情。人脸的无感识别等使得人隐匿身份的需求不再可能得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带着头盔去售楼处的原因——以这样的方式保护身份不被识别总是令人感到悲壮。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问题是,当人脸逐渐成为广泛的身份识别符号,则多个场景的个人信息可以轻易被整合以用来个人画像。通俗地说,当你在一个平台用手机号注册,另一个平台用电子邮箱注册,你可以轻松切换自己不同的人设。对公共部门和政府,身份证是一个唯一身份标识符。但当人脸成为了你在多个场景共同使用的身份标识符时,你所有的行踪轨迹都可以轻易地被整合在一起——比如你进入小区的时间,你支付购物的地点,你银行、税务、社保部门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被无遗漏集合并精准画像。以及当人脸标识链接了越来越多的场景的时候,不仅识别身份成为一种非自愿的行为,连被画像都成为了一种不能拒绝的行为。例如,去年每次人脸识别出入小区时,都关联显示你做测核酸的时间和接种疫苗的情况。
注重隐私权的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网: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各种场合下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这种技术不再陌生,但是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也逐渐提高了警惕。未来,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我们该如何加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张凌寒:人脸识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对此技术倒不必恐慌。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既有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解决之道有三:一是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建设;二是通过立法与司法加强人脸识别商业场景使用确保用户知情同意,并提供可选择的其他身份认证方式,不因拒绝人脸识别而无法使用服务;三是加强公共部门和政府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加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个人信息的保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