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嗯啊强行啪啪小说推荐,日韩欧美 a级,13萝自慰喷白浆,亚洲日韩一级a片视频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yeyaozhen 2025-03-20 优选品牌 5 次浏览 0个评论

本篇文章收录在专栏《知识管理之术》中,其中有多篇「Obsidian 教程和方法论」欢迎大家前往阅读讨论。


近 10 年来我都在一直摸索,如何更好的利用工具进行「知识管理」,其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也有过数次中断,不过好在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给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仅在「少数派」就以已发表了 59 篇文章近 20w 字,了解我的读者也发现近一年我都在使用 Obsidian 进行「知识管理」,今天继续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首先,我的「知识管理」总结下来,经过了三个阶段。

在早期的知识管理主要以「收集」为目的,当时使用 Evernote 作为「笔记管理」工具,Evernote 是由 Stepan Pachikov 于2008年6月24日上线的一个网络服务1,2011年7月用户数量就达到1100万,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笔记管理」工具。

Evernote 的优势在10 年代尤其突出,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几乎无限的空间,并且搭上了「云计算」的快车道,将你的笔记存储在云端,从此不怕文件丢失和甚至是电脑格式化(早期电脑病毒肆虐这确实是个问题),用户粘性极高,同时借由其强大的 API,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平台将内容导入到 Evernote 中集中管理,这在当时甚至是现在都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时期「知识管理」对于我来说最大的的困难不再是「如何捕捉并记录内容」,甚至也不是「将内容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而是:知识如何随着时间流失而不会发生「信息熵」的减少。

信息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人们常常说信息很多,或者信息较少,但却很难说清楚信息到底有多少。比如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到底有多少信息量。直到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才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信息熵这个词是C.E.Shannon(香农)从热力学中借用过来的。热力学中的热熵是表示分子状态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香农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源的不确定度。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放弃了「知识管理」,我也一样在这一时期陷入了所谓「收藏家谬论」:

收藏夹谬论

图片来自: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少数派

第一个阶段让我意识到「知识管理」如果只注重「收集」是无用的,如何让知识用起来,还得解决「管理」这件事,那么什么是管理呢?

在当时我认为,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分门别类整理,该留的留该删的删,同时有一种方便的方式能够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手找到这些知识。当时知识管理主流的有两种思路:

  • 文件夹管理法
  • 标签管理法

在早期以 Evernote 为首的「知识管理」工具中,大多推荐采用「文件夹管理」笔记条目,这种方法就是将我们在物理世界管理笔记的方法原样照搬到软件中,即通过文件夹的层级关系组织和管理「笔记条目」,一个典型的文件夹管理方式如下:?

文件夹管理法

文件夹管理法的优缺点比较明显:

  • 优点:文件夹管理法很容易理解,也是非常符合人类直觉的方式,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 缺点:由于同一条笔记只能属于一个文件夹层级,这让我们在存储笔记的时候会遇到分类模糊的问题,同时当我们找笔记的时候也会比较模糊,这一切都不符合「管理」这件事的初衷。

区别于文件夹管理法,标签管理法具备了足够的灵活性,标签管理法认为笔记、笔记本之间不应该有明确的层次结构,笔记被设想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相互联系的虚拟矩阵,笔记和笔记之间通过「标签」进行关联。

标签管理法

图片来自: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 - Forte Labs

这样就打破了「文件夹管理法」的层级限制,同一个笔记可以标记不同的「标签」从而和其他笔记组成各种不同的关联,我们可以从一篇笔记找到同类的各种笔记,这样从一个笔记跳转到另一个笔记,从而启发我们的「灵感」。

对比一下「文件夹管理法」,标签管理法更加灵活,我们对笔记的存放不再是那么模糊,同时也有利于灵感的发现,所以我选择了使用「标签管理法」进行「知识管理」,同时我也删除了自己在第一阶段盲目收集的数千条笔记(事实证明删除了也不会影响什么),在收集和整理笔记的时候尽量做好「标签」关联。

这样使用下来,知识能够做到足够灵活,但也仅比第一阶段对知识内容的管理更加有序,一段时间下来仍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利用率不高,仿佛知识存在那里之后就成为了一滩死水。

当我意识到「阶段 2」的问题后打算做出改变,在这之前先要弄清楚一件事即: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弄清楚这个目的,我们对要做的事情也会毫无头绪。

我认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那么怎样才算掌握知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一种判断方法即「能否用自己的话描它」,当你能描述一段知识并且写下来甚至发表出来,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段知识。

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掌握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写出来」,我把它总结一下即:把「写作」当做知识管理的唯一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我把它称之为「知识循环」: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知识循环指的是以「写作」为唯一目的的「知识管理」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历阅读/记录/整理和输出

既然明确了目的,那么做好「知识循环」就需要我们解决两个问题:

  • 问题 1:如何管理知识
  • 问题 2:如何输出知识

我们发现无论使用「文件夹管理法」还是「标签管理法」都有缺点,时间久了这些「知识」都会成为「信息孤岛」,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微弱」那么有没有一种优雅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就看到了 Tiago Forte 在那篇著名的《?Building a Second Brain: An Overview?》文章2中介绍的一个概念「笔记优先法则」:

即我们管理笔记不应该被标签或文件夹限制住(存放在哪里),更应该关注笔记内容本身。笔记应该具备「原子性」,每个原子有自己的特性,并可以随时组成更强大的元素或分子化合物。

「笔记优先法则」就是我想实现的效果,于是我顺着这个思路研究寻找工具,在先后使用了 Evernote(Again) 和 Notion 等笔记工具后,最终发现了以 Obsidian 和 Roam Research 为代表的的新一代「知识管理」工具。它们和 Evernote 以及 Notion 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Obsidian 和 Zettelkasten 以及「笔记优先法则」

Evernote 基于堆栈概念,笔记/笔记本/栈,一层套着一层,而 Notion 基于 Block 概念,每一个笔记是一个 Block,可以无限嵌套非常类似 wiki 。这两种方式下笔记和笔记之间具备「层次感」,而 Obsidian 中除了传统的「层次感」,它还利用「双向链接」技术让笔记无处不在,换句话说你再也不用担心笔记放在哪里,这种概念有着很大的优势:?

图片来自: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少数派

当然这一切的也是参考了卢曼的 Zettelkasten 概念,在卢曼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中,「索引」是它为每张卡片建立的「数字编号」,通过在卡片中不断插入相关联的「索引」,使得所有知识组成了一张网络,才会让卢曼能够有如此高效的产出。

图片来自: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少数派

Zettelkasten 中「索引」的具体使用参考下图:

Zettelkasten 索引

图片来自: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在 Obsidian 的任何一个笔记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输入一段被 包裹的文字,引入一个新的笔记,此时这两个笔记就具备了「双向链接」的能力,如图:

双向链接

上图中我们在一篇笔记中,通过输入,将「黑客」这篇笔记关联到当前笔记中,此时两个笔记就建立了「双向链接」。而「黑客」也是一篇独立的笔记,如图:

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是:我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双向链接」方式新建一篇笔记,而这两个笔记不存在「层级关系」,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再次引用笔记(通过双向链接),这样就形成了知识之间关联关系,在使用了一段 Obsidian 后我的「知识图谱」片段如图:

知识图谱

下面介绍一下我自己总结「双向链接」的特点。

特点 1:随意存放笔记,无需关心层级。

「双向链接」的第一大特点就是「无须关心笔记存放位置以及层级」。例如我们正在记录一篇关于「番茄炖牛腩」的美食笔记,其中有一个内容叫「小火慢炖」,我们又写了一篇「小火慢炖」的笔记,在 Evernote 等笔记中,这两篇笔记很可能都存放在「美食文件夹」下,或者都打上「美食」的标签方便以后查找,如图:

在 Obsidian 中我们通过「双向链接」技术,直接生成两篇笔记,并不需要考虑存储位置以及层级,如图:

而且在 Obsidian 中这两篇笔记也具备了关联关系,并不用担心查找问题,如图:

特点 2:笔记甚至可以没有内容,只需要「标题」占位即可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这个特别像我们使用「标签」,在常规笔记中通过给文章打上相同的「标签」我们就可以通过同一个「标签」找到一些列笔记,在 Obsidian 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双向链接」达到「标签」同样的效果,不同的是,我们可以随时完善「双向链接」这个双向链接的笔记内容。

举个例子,前两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多巴胺」的视频,其中讲到了一个方法叫「多巴胺排毒法」,我随手就在 Obsidian 的日记中记录了我的感受,注意此时「多巴胺排毒法」这篇笔记并没有被创建,随后我又在另一篇笔记「Podcast」中通过「双向链接」引入了「多巴胺排毒法」,这一切都非常自由,无需创建真正的笔记原文,如图:

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可以随时完善「多巴胺排毒法」的详细介绍,如图:

输出知识这件事简单说就是不要刻意「为了写而写」,我们写内容一定是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找到灵感从而有感而发的写出内容,这里最应该杜绝的就是罗列笔记,将内容摘抄拼凑成文章,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掌握知识」的意义,一定要根据已有「素材」进行重新组织,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在 Evernote 和 Notion等笔记中,所有的「素材」都分门别类的存储在指定位置和层级,换句话说你只能从你知道的位置和层级找到知道的内容。而在 Obsidian 中却不同,它有两个利器,分别是「关系图谱」和「反向链接」。

「关系图谱」指的是在 Obsidian 中我们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双向链接」之后,所有的笔记就形成了一张「关系图谱」,如图:

关系图谱

「反向链接」指的是任意一篇笔记,我们都可以通过「反向链接」查看都有哪些笔记关联过它(通过「双向链接」),如图:

反向链接

「关系图谱」和「反向链接」这两个功能在「输出知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在文章《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总结道:

所以多利用 Obsidian 组织笔记,多添加「双向链接」时间长了之后,一定会积累更多的内容,再利用「知识图谱」和「反向链接」做好知识输出,这是我在用了 Obsidian 之后最大的收获。

PS:关于使用 Obsidian 进行「知识输出」的更多「实战技巧」我在《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中也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在重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文章的下图位置读起:?

img-20210620181958@2x

文章通过回顾「知识管理」三个阶段,最终确定了以「知识循环」为目的的「知识管理」方式,并且介绍了 Obsidian 的三个功能帮助我们进行「知识管理」:

  • 双向链接:在 Obsidian 的任何一个笔记中通过输入一段被`[[]]` 包裹的文字,引入一个新的笔记,此时这两个笔记就具备了「双向链接」的能力,双向链接方便我们对「知识」进行任意组合。
  • 反向链接:在任意一篇笔记,我们都可以通过「反向链接」查看都有哪些笔记关联过它,不同于「双向链接」,这个功能更方便我们在「创意输出」时进行思维跳跃和关联。
  • 知识图谱:指的是在 Obsidian 中我们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双向链接」之后,所有的笔记就形成了一张网格,通过「网格」我们具备了一张「视觉性网格」,从更高的维度帮助我们进行思维跳跃和关联。

为了方便大家熟悉和使用 Obsidian ,最后再简单的介绍一下 Obsidian ?的特点:

  • Obsidian 是一款支持 Zettelkasten 笔记法的笔记管理软件,它同时支持 Windows、Mac 和 Linux 三大平台。
  • Obsidian 支持 MarkDown 语法,入手也较为简单,可以快速编辑并格式化内容,具备一定的美观性。
  • Obsidian 通过「库文件夹」管理笔记,我们可以将「库文件夹」存储到任何网盘目录,这样就可以实现「跨平台」。
  • Obsidian 在是自由的并且是无负担的,即使程序不支持了内容还在我们的本地不会丢失。

Obsidian 这款工具非常值得推荐想要进行「知识管理」的人使用,除了本文介绍的部分概念,要想用好它还是有一些技巧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文章《玩转 Obsidian | 基础设置篇》,如图:

「知识管理」还有一个叫法「第二大脑」,意思是利用工具将「知识」管理起来,并能够像真正的大脑一样去思考和输出,使用工具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好知识管理还有很多技巧和方法,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持续分享。感谢大家阅读!


「玩转 Obsidian」系列会持续更新「如何使用 Obsidian 进行知识管理」,对此系列感兴趣可以在以下渠道找到相关文章:

  • 少数派专栏 - 知识管理之术
  • 闲者时间博客
  • 闲者时间 Medium

玩转 Obsidian 系列目前包括文章:

  • 《玩转 Obsidian 01:用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玩转 Obsidian 02:基础设置篇》
  • 《玩转 Obsidian 03:如何记录「间歇式日记」》
  •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可以在 Twitter、Telegram 、instagram 等渠道关注我,获取更多有意思的讯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vernote#cite_note-4??

即著名的「第二大脑」概念,对知识管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学习。??

?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化州最新冠  绍兴最新通知  恩施防汛最新  婷婷在线最新  病情最新通知  最新小鸡答案  文体之路最新  时王最新  最新仙桃视频  捷达最新标志  最新迅雷哥  太和疫情最新  最新情话思念  最新江阴发布  最新感染地图  幻影分身最新  阿骨朵最新  最新面种  白鸽最新搭档  最新各部部  疫情新增最新  宜家们最新  最新英汉图解  最新报道素材  明星最新图库  筋膜炎最新  最新大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