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广州市行政议会作出关于筹建市府合署办公楼的决议,拟定《广州市政府合署征求图案条例》,向社会征集市府合署办公楼建筑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必须切合实用、适合经济能力和具有美观性;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能保存固有艺术,参以现代需要,创成新中国式之建筑,东方文化之精神。
左图 市府合署总的设计平面图,可看出前座、后座、中央大礼堂等的布局
右图 市府合署的立面图和剖面图
最后经评审委员会评定,以广州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克明、唐锡畴合作设计为优,定为实施方案。林、唐方案的大楼外观形象,为中国传统的宫殿式,与中山纪念堂建筑相呼应。外观三层,内分五层,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前座总面阔88米。考虑到中山纪念堂高度为57米,为了烘托纪念堂,符合中国建筑北高南低的传统习惯,合署楼高度定为33.3米。屋顶铺黄色琉璃瓦绿屋脊,重檐歇山顶,饰吻兽造型,同样是为了有别于中山纪念堂的蓝色屋顶。门廊施红色圆形巨柱,侧翼巨柱形成柱廊。两端角楼5层,四角重檐攒尖顶,如跂斯翼;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屋顶檐下的斗栱与额枋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水磨石上饰有彩画。侧翼东西两楼5层,重檐十字脊顶。余为两坡顶,红圆柱廊,内分4层。整座建筑基座以花岗岩砌成。
1935年的市府合署楼
大楼在功能上按土地、公安、工务、财政、社会、教育六个局合署办公来设计。根据民族传统形式图样及合署的精神,采用合座式结构。大楼内六个局可分可合,南立面中央主楼的五楼为市长办公室,四楼为会议室,三楼为各局长和秘书等办公室,二楼为六局办公室,基座部分为首层。各自有独立门户,内部有纵横通道,便于相互沟通。
上图 1949年市政府前阅兵 下图 叶剑英在市政府前阅兵
大楼前是花岗石砌的高台,分三层。正门前月台总阔约34米,深约8米。月台仿须弥座形式,饰莲瓣图案,三面设石阶。水洗石米带寻杖的栏杆,望柱头雕云纹松鹤,垂带栏杆的尽头设抱鼓石。主台阶前立有一对石狮,是清代康熙年间广东巡抚部院门前的旧物。百尺高楼,雄伟端庄,极富有民族气派。
大楼原定分三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工程为正面前座及两旁的前部,也就是今所见到的建筑,1931年7月1日奠基,1934年10月竣工。时任广州市长的刘纪文题写“广州市政府”五字。后因政局动荡、资金不足等多方面原因,第二、第三期工程被搁置。
沦陷时的市府合署楼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市府合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改作“南支派遣军司令部”。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市府合署成为当时的临时总统府。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进入广州城,市府合署随之成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沿用至今。1989年12月,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祝寿巷内纪念谁?
历史,请别把老李虚无掉了
谢恩里,谢谁的恩?
广州城墙的沧桑史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广州现代建筑经典之作:市府合署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