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主要上市公司:(430601.NQ)、诺唯赞(688105.SH)、药康生物(688046.SH)、南模生物(688256.SH)等
本文核心数据:基因编辑道德伦理关键争议点分析;基因编辑道德伦理热点事件分析;运用场景分析等
中国科技伦理研究主题图谱概览
可以看出,我国科技伦理研究主题体系的特点是以国家牵头,以伦理道德、伦理学、伦理观为中心,向相关的技术领域展开的、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其中,对于道德伦理的建设的过程中,还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背景因素。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伦理研究体系构建相对较为全面,但具体到基因编辑领域,截至2023年,相关主题数量较少,暂未在图谱中有所体现,从而也体现出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的道德伦理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区域。
注:该图表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中的《颠覆性技术视角下科技伦理的敏捷治理框架探讨》(杨杰、吴琳伟、邓三鸿,2023)。
基因编辑行业中道德伦理关键争议点分析
基因编辑中对于伦理道德的争议点,可分为宏观和微观方面,在宏观上,主要集中在人类分化、社会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均会有所变化,而在微观上,则是对于试验体、受治疗群体的担忧,基因编辑的过程中有脱靶的危险,此外,还有一些目前没有显现的、但未来通过遗传与繁衍有可能显现的问题,这是难以预料的,同时,也是需要足够的样本和数据支持的,然而,谁来成为风险承担者,以及,未来当这样的风险广泛出现之后,该如何力挽狂澜,同时谁将对此负责,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基因编辑行业中热点争议事件梳理及分析
自从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以来,我国基因编辑行业取得了不少突破,同时,部分试验和手术也游走在伦理道德边缘,备受争议。具体事件梳理如下表所示:
基因编辑中的人权保护
根据中国人权刊登的《基因编辑中的人权保护》,部分学着认为,基因编辑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人类极大的自由度,从宗教人伦角度来讲,甚至可以部分地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从生命科学角度来讲,对生物拥有了极大的创造、篡改、修饰等权力,如果对于人权的保护不能相应地提升,则对于普通人类社会来讲,或将存在一定的人权风险。
事实上,基于体细胞基因编辑的疾病治疗仅涉及被编辑的单独的个人,与其他广泛应用的医学临床干预并无实质性区别,并未对人们的伦理认知造成大的冲击,并且,这种治疗拥有大量前期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可以尽可能避免一些不良后果,同时为罕见遗传疾病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因此,通过对体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接受度往往较高。而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方面,以治疗为目的的基因编辑和以增强为目的的基因编辑对人的尊严的影响存在不同。因此,应该格外谨慎地对待基因增强。
基因编辑道德伦理相关文件解读
截至2023年,在国家层面涉及基因编辑道德伦理的文件相对较少,2022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是我国首个对于基因编辑提出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层面的文件。从全球来看,2021年,世卫组织发布了关于人类基因组编辑促进公共卫生的新建议,其立场表现为:人类基因组编辑有可能提高人类治疗和治愈疾病的能力,但只有为所有人的利益开展这项工作,而不是加剧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卫生不公。下一步,世卫组织将召集一个小型专家委员会,考虑下一步注册措施,包括如何更好地监督采用令人关注的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临床试验,同时,召集多部门利益攸关方开发一个可访问的机制,用于密报对可能非法、未注册、不道德和不安全的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和其他活动的担忧。此外,作为增加“教育、参与和赋权”承诺的一部分,领导以区域/当地需求为重点的区域网络研讨会。在科学司内部开展工作,考虑如何就前沿技术建立包容性的全球对话,包括跨联合国工作和创建基于网络的资源,以获得关于前沿技术的可靠信息,包括人类基因组编辑。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2023年基因编辑行业道德伦理建设情况 “边缘试探”与监管完善同步进行【组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