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多少人把李安蛰伏于家庭煮夫的日子当作写作的素材,都以为他在《卧虎藏龙》获奖的时候才算是一次对过去的颠覆。其实早在1992年,李安的大胆和才华就已经是促进了他进军国际影坛的预兆。1992年的《推手》,1993年的《喜宴》,再加上1994年的《饮食男女》,这套家庭伦理三步曲让更多人认识了李安,还把他送上了亚太影展、金马奖、柏林金熊奖等颁奖舞台,而《喜宴》也成了他首次提名奥斯卡的影片。相比《断背山》,《喜宴》整整早了11年。
在1993年那个对同性恋还很避讳的年代,李安的视角无疑可以被称之为前卫。但对于“同性恋”的话题,又那么真实而深刻地存在早期中国人的生活中。能不能接受,怎么接受,别说是20年前,就说是今天,都是个问题。
影片中男主人公高伟同生活在美国,这样的距离给了他跟同性爱人赛门一个很有利的条件,但是却抵不住家里层层的压力。高爸和高妈不惜远程派过来相亲对象,面对这样赤裸裸的“逼婚”,高伟同只能妥协赛门的建议,与非法移民的房客顾葳葳假结婚。
只是高爸高妈操办喜宴的要求,却成了所有矛盾的开始。
高爸高妈见到葳葳是高兴的,他们对抱孙子终于提上日程的事情欣喜不已,他们千里迢迢的带过来亲友们的礼金,嫁妆,就是为了操办一场隆重体面的婚礼。所以当他们知道伟同和葳葳只是公证结婚开始,脸上就从未挂过笑容。直到在餐厅遇到老部下,确定了喜宴,才重新笑开了颜。
网友们调侃赛门如若不是为了请客,大概也没有这么一回事。其实,这才是一个影片矛盾产生的必需品,若没有此事,那么也一定有别的事。这虽然是故事发展的契机,但也是现实生活中鲜明的事实。
喜宴上无疑出现了各种敬酒、起哄、挑衅包括闹洞房的“传统场面”,参加喜宴的美国宾客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跟数学天才。”李安客串的角色在身后解释:“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p>
一语中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性是“丑陋的”、“难以启齿的”、“避讳的”,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当然要闹的让人没那么容易收场。大家忽略了传统观念里“性”带来的各种“不道德”,在此时,都是那么合理合法合适。可以想象,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待性、婚姻的传统观念,对待排场、体面这样的表面需求,才会衍生出“喜宴”这一种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把“传宗接代”当作结婚使命的过程。
除此之外,当葳葳收到了高妈的礼物,在结婚前跟母亲通电话时,就已经能预料到了影片后面的内容——怀孕。因为背井离乡的葳葳感受到了高妈的温暖,体谅了母亲的心情,所以即使婚礼当天是“酒后乱性”,那么后面她坚持留下孩子也算是情理之中。
当两个人出门去医院做流产手术,高妈听到了车子启动的声音,顿时瘫软在地,她感受的绝望,想必葳葳也早已料想。后来高爸说:“高家感谢你。”原以为葳葳也是为了满足高爸高妈,看到这里,好像就不见得了。也许她只是为了给自己在纽约的寄托。也许她只是不想再认同这荒唐的婚姻,但既然不知道怎么选择,那么就维持原状就好。
最精彩的部分,要数高爸和赛门的对话,你说高爸真的懂英语吗,他只是懂一部分,但是他的阅历和经验让他更懂得听、看和意会。起初我对高爸那句:“你也是我的儿子?!?#24863;动不已,他的妥协是出于伟大的父爱。相比高妈对赛门的八卦,高爸更加宽容。但他还说:“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抱得了孙子呢。”如果葳葳没有孩子,他还会接受赛门吗?
片尾高爸在过安检的时候举起的双手,是对封建礼教的投降,是对儿子的爱情的投降。但是,如果没有葳葳,没有这一系列的计划、矛盾、隐瞒和欺骗,包括孩子,又哪来的投降和妥协。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如今“逼婚”横行,怎么解释在传统观念和儿女幸福上,父母那么决绝的选择了传统。更别提同性恋者,面对想抱孙子的父母,面对虚荣、爱面子的父母,谁又能情愿的扮演葳葳的角色。
影片入木三分的表达了同性爱情的无奈,传统父母的无奈,为了美国绿卡的非法移民者的无奈,好像给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比起《断背山》的悲剧结局,《喜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只是这方法也是权宜之策,不能周全。
PS:很多人对赵文瑄的印象,是《大明宫词》的惊鸿一瞥,是与孙中山的完美神似。《喜宴》作为他的银屏处女作,他连同扮演葳葳的金素梅,演技和台词都略显生硬。尤其是金素梅作为台湾人刻意模仿的大陆口音,让人频频跳戏,不过故事太好,这些演技的不足被剧情、郎雄与归亚蕾的表演弥补。
不得不说,李安的技术和成功是那么理所当然,不说《少年派》的大制作,不说《色戒》的大派演员,不说《卧虎藏龙》的大场面,90年代初的家庭三部曲,就已经表现的一览无余。更何况,李安的蛰伏不禁让他遇到了春天,也让他补足了精湛的编剧的功力。所以《喜宴》不好看才怪。
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华市宝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影片中皆大欢喜,那么现实中谁来扮演葳葳的角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